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总会出现这一情景。
法官,怎么能解除我的限制高消费啊,我要着急贷款啊。执行款我带来了,快给我解开啊。
一般来说,执行困难才是常态,为什么会有被执行人主动到法院送钱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对于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限制其高消费。
有很多人看到这些行为可能会不屑一顾,飞机、高铁、星级酒店、私立学校对我来说太遥远了,这限制高消费有什么用?
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接下来小编介绍一些案例。
一、银行
潘某与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被执行人李某因担保承担连带责任。在执行期间消极还款,名下无房产和存款。于2019年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人。
2022年,其子欲结婚。在为其子贷款买房时,被银行告知其被限制高消费拒绝为其贷款。被执行人李某联系执行法官希望与申请人取得和解。经过一番劝解,第二天,被执行人李某携带现金来到法院交付执行款、迟延履行金、执行费。银行收到法院的结案通知书后,才同意为其贷款。李某感叹到,差点因为自己的失信行为耽误儿子的幸福生活。
二、大学、部队、公务员
朱某与王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王某对判决不服。申请上诉,维持原判。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王某因未履行还款义务,于2020年年初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2021年3月,被执行人王某儿子参加公务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但在政审环节中发现王某系失信被执行人,其子政审未通过审核。被执行人王某找到执行法官与申请人进行协调,因其无全部履行能力。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分期给付。最终,错过政审环节,导致其子未被录取。
公务员、警校、军校、部队选拔过程中,政审是成功的最后一环节。父母有被限制高消费情节,都会影响其录取、聘用。
三、企业
张某与某种植合作社在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赵某系合作社所有人。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多次与赵某沟通。赵某总是推脱,一时在山东、一时在河北来与法官进行捉迷藏。执行法官驱车多次到其合作社都未能找到其财产。法官考虑到,该企业在本村承担许多人的就业。一旦影响其生产经营,会让村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故未对其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材料采取直接强制措施。后于2022年初,将其企业进行失信、限高处理。年中,赵某主动找到执行法官,请求取消失信限高措施。赵某在山东某地市政府磋商共建种植基地。探讨到最后环节,即将双方签字时发现赵某所有的种植合作社被列为失信单位,赵某也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导致此次合作陷入僵局。赵某驱车从山东连夜赶回找到法官,与申请人协商,申请人同意解除其限制高消费。
现代企业合作过程中,对方公司信誉、运营状况查询十分常见。可通过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个人、企业限制高消费和失信情况。也可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手机软件进行查询。如存在消极执行的行为,会对合作造成极大阻力。
限制高消费带来的负面社会评价远不止如此,对被执行人的限制措施还有许多。例如,在职公务员被列为失信人,单位会收到通知。严重者会收到记过、记大过处分。更为甚者可能被开除公职。消极履行、拒绝履行不仅要承担迟延履行金,还可能让你和你的家人生活受到影响。法不容情,违反法律要承担相应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