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里的青春:一名新晋书记员的60天手记

  发布时间:2025-07-17 16:22:23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踏进法院大门前,那份庄严肃穆与公平正义的象征,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今年,我正式成为了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的一份子,在和平法庭担任聘用制书记员。两个月时光飞逝,指尖在卷宗与键盘间流转,我真切体会到,这身制服的分量,远不止于视觉的庄严。

初来乍到:这“砖”搬得有点多!

基层法庭书记员的日常?那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协奏曲。从开庭前联系各方当事人、核实材料、送达传票、实地走访,到庭审时的专注记录;再从判决出炉后的邮寄送达、案件审限的精准把控、报结归档,到退费、调卷、上诉材料的整理,外加各种“影音书画”(打印复印)…… 每一项都是司法程序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齿轮。

刚接手时,面对这海量且琐碎的任务清单,我瞬间领悟:想当好这块“奠基石”,光有热情可不够,必须修炼“统筹学”和“显微镜”功夫!效率与精准,缺一不可。幸好,法庭的“前辈”们没有嫌弃我这个“萌新”,他们倾囊相授,从工作方法到细节要点,耐心细致。两个月磨合下来,工作渐渐上手,与团队的配合也日益默契,终于融入了法庭这个高效运转的“大家庭”。

“小”岗位也有“大”作为:从记录者到调解员

真正让我感受到工作价值的,是深度参与到案件办理中。记得那起村民委员会与村民间的借贷纠纷案。村民因法律意识淡薄,诉讼时效成了难题,村委会在开庭之前就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为了避免矛盾升级,我和法官主动“下沉”,当起了临时“乡村调解员”。在那个看重“人情”与“脸面”的乡土环境里,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磨”到傍晚六点。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设身处地的沟通和清晰的法律释明。最终,村委会展现了令人敬佩的担当,同意与村民和解。这不仅化解了一场潜在的风波,更让我明白:指尖敲下的每一个字,记录的不仅是案情,更是司法的温度与为民的初心。

要做新时代的“奠基石”,更要争当“多面手”

这样的故事,在书记员的岗位上并非孤例。它只是我们日常工作价值的一个缩影。时代在变,司法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面对新时代对司法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深知“吃老本”行不通。碎片时间学法规,业余时间忙“充电”,钻研网上办案系统,成了我的新常态。 在司法改革深化的大潮中,作为新时代的书记员,我们不仅要稳稳地做好“奠基石”,保障程序公正;更要努力成为“多面手”,适应信息化、专业化的新要求。

青春执笔,书写正义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奋进、开拓、奉献是我们的底色。选择了这份守护公平正义的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前路或许有荆棘,但我已准备好劈波斩浪,披荆斩棘。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扎根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不断精进法律素养,与和平法庭的全体同仁一道,用青春之笔,饱蘸汗水与智慧,在厚重的卷宗里书写生动的法治故事,在庄严的法庭上悉心浇灌那朵名为“正义”的繁花!

责任编辑:衣子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