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咨询电话刚接通,听筒里便传来周阿姨虚弱又带着焦虑的声音:“同志,我有一个继承纠纷的案子需要申请执行,但是我刚做了食道手术,走路不方便,实在没办法去法院......”沙哑的语气里,满是对办事无门的无助。
挂了电话,我立刻和同事核查信息——周阿姨上月刚做完食道手术,正处于术后恢复期,本就受病痛折磨,不能让她再为立案的事费心。我们迅速梳理了继承纠纷执行立案需要的材料清单,决定为周阿姨提供一次上门服务。
赶到周阿姨家时,她正坐在桌前,面前摊着一堆零散的材料,显得既无助又焦虑。见我们来,她挣扎着就要起身,我们赶紧上前扶住:“阿姨您坐着别动,我们来帮您处理。”考虑到她说话吃力,我们省去多余寒暄,直接轻声讲解申请执行的流程,怕她记不住,还把关键步骤一条一条写在纸上。
填写申请执行材料时,周阿姨想自己握笔,可手刚碰到笔就开始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我赶紧说:“阿姨,您说,我来帮您填,填完一条我念给您听,确认没错咱们再往下走。”从身份信息到案件细节,每一项内容我们都反复核对,哪怕是一个日期、一个姓名,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终于完成了签字、按印,当我们把整理好的材料递到周阿姨手里,告诉她“阿姨,手续都办好了,后续有进展我们第一时间联系您”时,她眼眶红了,拉着我的手不停说:“没想到你们能专门跑一趟……不然我这身子,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返程路上,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的心里满是沉甸甸的触动。以前总觉得立案工作是核对材料、规范流程,可这次上门才更明白:立案窗口不只是法院里固定的三尺柜台,更是群众需要时能抵达身边的“移动服务站”。对我们来说,多跑一趟路、多花点时间,只是工作中的小插曲;但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而言,这或许就是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往后守在立案窗口,我会把这次经历记在心里:“司法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多听的那一句当事人的难处里,藏在多想的那一个便民的办法里,藏在让走不动路、说不出话的人也能平等享受司法服务的便利里。这,才是我们守着这个窗口最该有的初心与担当。